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動機

這個題目已經放了很久遲遲沒動,到今天在跟員工在討論系統開發上我的決策經驗時,又更清楚這個主題的重要性,也更明白其複雜性,實在不是才疏學淺的我一時之間能夠透徹了解的。我知道的是,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所驅動,但動機則有分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引用自wiki):


內在動機(或內在激勵)
任務本身的興趣或愉悅帶來的動機,這存在於個體內部而非依賴於任何外部力量的驅動。內在動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社會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們所關注。被內在動機激勵學生更可能願意進行這項任務並且在任務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學生們更可能擁有內在動機,如果他們:
  • 把他們學習成績歸於自己控制的因素,即自主性
  • 相信他們有取得預期目標的能力,或者說最終結果不是取決於運氣
  • 對掌握一個主題的知識感興趣,而非死記硬背取得好的成績
外在動機(或外在激勵)
從事某個活動的行為是為了取得外部收入,這種動機常常與內在動機相牴觸。外在動機來源於個體的外部。通常的外在動機如金錢、分數、強迫、懲罰等。競爭總體上也屬於外在動機,因為它鼓勵人們打敗勝過其他人,而非享受行為內在的回報。有觀點認為個體的獨特性與任務取得的獎盃徽章也屬於外在動機。

更重要的是下面的這段:

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外在的回報可能會導致動機偏移(英語: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即取得外在回報成為任務進行的主要理由而內在動機會被削弱。一項研究證明了這一效應。實驗觀察中,期望繼續通過畫畫獲得緞帶和勳章的孩子比沒有獎勵情景中的孩子用來真正繪畫的時間少。對於不會有外在獎勵的孩子,自我決定論(英語: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如果任務滿足了他們的價值標準和信念,外在動機會被個體內在化,並以此滿足他們基本的心理需要,並進一步成為作決定的參考依據或行為的前導驅力。

 Dan Pink & Tony Robbins 在TED的兩段演講也都將重點放在內在動機上:




Tony Robbins甚至提到人的動機形成是為了滿足六大類需求:確定性,變化性(不確定性),重要性(感覺被重視,特別,獨一無二),愛與連結—前面這四種他稱作個性需求,後兩者則為靈性需求:成長及超乎自己的貢獻。他甚至還額外到了情緒,不過他可能由於時間限制所以並沒有清楚表達情緒與動機的關連性,不過這也提醒到我其實人的動機也會受情緒所影響,因此,覺察自己和他人情緒也是一個可以去改變人的動機的方式。

這兩段影片所引發的思考對我非常重要,也讓我理解了我是個性需求強,及相對注重內在動機的人,也更知道自己在驅動他人這方面還需要更多努力,對身為領導者的任何人,這恐怕是個最重要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